都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架不住看客犀利的目光。从没有一段“淡妆浓抹总相宜”,浓妆艳抹和略施粉黛间的取舍全仗笔者的底蕴。
抽空拜读了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之一的《巨人的陨落》,深有感触。其通过POV方式的以小见大,带我领略了一战前后的英德法俄美。从大国外交到战争,从权贵达官到平民百姓,书中从一位位主人公的视角出发,勾勒出了一段段充满感情的鲜活历史。
简介
全书以4个国家中的5个家族为线索(俄国的别斯科夫、英国的菲兹赫伯特和威廉姆斯、德国的冯·乌尔里希、美国的杜瓦),通过第一人称POV手法,详细介绍了各自国家在一战前后的各种状况。
作者巧妙地将这5个家族定位在不同的阶级上,既有传统贵族的菲兹赫伯特与冯乌尔里希家族,也有新兴的杜瓦家族,同时还有工人阶级的威廉姆斯家族以及代表着传统俄国农民在变革时代间变迁的别斯科夫家族。
正是这巧妙的定位,使得我们得以如亲历般见证着:
- 一战爆发前英德法俄奥之间的外交对话。个人对这段格外着迷,以一个个国家精英的视角生动展现了国家政治外交上的隐忍与取舍。
- 一战中贵族的军官视角,平民的战士视角。正是一战加速了欧洲大陆传统贵族的没落。
- 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萌芽与诞生(列宁的归来)
- 战后协约国间形如分赃般的丑恶嘴脸,以及战后德国的糟糕境地。
本书以 Fall of Giants 为名,以一 fall 表示了欧洲大陆经过一战后的由盛转衰,同时还意味着战后的欧洲传统贵族开始走向了没落,战时战后尤以英国为主的妇女平权运动打破了以往男盛女衰的格局。
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作者写在文后的那句话
我的原则是:要么某一场景真实发生过,或者有可能发生;要么某些话真正说过,或者有可能说。如果我发现有某种原因让某种场景不可能真正发生,或不可能说出某些话——例如某个人物当时处于另一个国家,我便将其略去。
我想,这或许就是读完全文如此舒畅的原因了吧。
Thoughts
如果说要让我从整本书中选出最有感触的一段,我想就要数关于俄国革命的部分了。
书中一段格雷戈里的内心活动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
一个孩子的成长就像一场革命,格雷戈里心想,你可以让他诞生,但后来如何就全然不在你的掌控之下了。
不像我国媒体般吹嘘十月(二月)革命的伟大,也不同西方媒体般对苏维埃敬而远之,书中以及其克制的手法,分别从俄国国内贵族和平民,以及英国贵族与平民的角度,多方面阐述了对革命的看法。
有沙皇治下的市民吃不上面包,有警察枪击手无寸铁的游行群众,也有革命之时大街上的打砸抢烧;有贵族不经审判绞死“侵占”自家空闲领地的农民,有军官贪污军需置士兵的死活与不顾,也有革命成功后苏维埃政权向贫穷农户强征口粮甚至枪毙不配合者。
的确,革命势在必行,但是在打破旧制度制定新制度的过程中,又有谁能确保自己不会成为那些打败恶龙最终成为恶龙的勇士呢?苏维埃是少数敢于站出来挑战沙皇权威的政党,以反对对人民的压迫,还人民以土地作为党的纲领,但是执政后也强抢粮食并枪毙不肯交粮的农民,甚至枪毙倒向孟什维克党的工人。
或许恶龙和勇士就是一条莫比乌斯带,我们永远不知道究竟是那一面。
写在文后:上述感想只是单纯讨论苏维埃政权,请勿发散思维!!